▍如果理解父母就能讓心情變好……
「關於爸爸,我想過的比你還多。終極的問題是『爸爸是什麼樣的人?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些行為?為什麼我看不見爸爸的其他部分?為什麼爸爸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老老實實過生活?為什麼非得靠著壓榨別人生活?』我也很好奇爸爸的內心世界。爸爸是在糊里糊塗間救了你才變成英雄的,假如爸爸那天沒有救你,或許他的人生會有更多更好的事。」
~白溫柔《劉願》
談原生家庭議題,幾乎都會有朋友跳出來,希望我們多理解父母、原諒父母。他們有他們的辛苦,他們也沒被善待,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……
我覺得好有趣喔,要求要理解、諒解父母的聲音,幾乎是反射性的動作。那麼,現在正訴說著自己痛苦的當事人呢?那些跳出來的朋友,對著因為原生家庭而苦惱的當事人,不是正好可以施展自己的理解、諒解嗎?
如果理解父母,就能讓心情變好,誰不想去做呢?如果原諒父母,自己就能不傷不痛,誰又沒有這企求呢?
大部分困在原生家庭的人,早就在心裡試著進行過千百次的理解與諒解的動作了。問題是,傷害可能依然在累積,理解、諒解對方,但對方繼續指責、貶低、發脾氣,這種理解、諒解不就是一種傷害自己嗎?
「爸爸……要承認他是一個有害的人,真的是件很難的事。為了不想這樣,我不自覺會替爸爸的行為找理由。爸爸一定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自己爸爸的關愛才變這樣,一定是因為迫於生活壓力所逼才會這樣。因為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幫助別人,第一次成為恩人,第一次被那樣高規格的對待,才會始終擺脫不了那種生活。我不斷在腦海中將爸爸塑造成可憐的人。」
~白溫柔《劉願》
如果能輕易就把一切合理化,心情也就不會那麼複雜了。
但人性中的貪嗔癡,父母大多一項不漏。還沒完成自我接納的人,又怎麼能這麼順利接納我們曾經理想化過的父母?
我們得先清楚感受自己的感受,去掉那些道德制約,好好端詳自己。到底我們傷在哪裡?我們什麼樣的需要沒被滿足?我們期待父母來滿足嗎?父母做得到嗎?會不會,父母也在期待著,我們給予他們同樣的滿足?
這一切的療傷止痛,都得有先有後,漸次展開。誰一點都沒試著理解、諒解呢?
保護自己為先,先把自己關閉起來也不是罪。想要信任父母的孩子試著敞開了,結果傷害又來了,這些永遠都不關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,要求受傷的孩子要原諒自己父母的人的事,因為這些人根本就沒想理解孩子的傷痛。